一、课程所获荣誉
浙江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二、负责人及团队
■课程负责人:沈运红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创新创业、营销管理等。杭电管理学院分工会主席,浙江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浙江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浙江省国际金融协会智库专家,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智库专家。共主持、核心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在核心以上期刊及重要国际会议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获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研究类)二等奖一项。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PI)访问学者,中美合作IQP项目负责人,浙江省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国际联合实践”主持人,获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教师”、MBA教学“三好老师”、“优秀教师”等称号。曾在世界500强上市公司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十余年,有着多学科交叉背景和多行业的企业运作、咨询与培训经验。积极服务社会,曾在多家机构兼职创业导师,担任全国及省市各类比赛评委等。
个人主页链接:https://faculty.hdu.edu.cn/glxy/syh/main.htm
■课程团队成员: 张慧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1年)和伍斯特理工学院(半年)访问学者。工商管理系主任、工商管理学位点负责人、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科研上:主持研究国家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浙江省省级重点项目6项,省级一般项目3项,多项研究报告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批示和采纳。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教学上:《市场营销学》省一流课程负责人,浙江省思政优秀示范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近五年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核心论文2篇,获得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征文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大创及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0余项。主讲课程: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营销模拟等。
个人主页链接:https://faculty.hdu.edu.cn/glxy/zh2/main.htm
■课程团队成员: 杨伟
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组织韧性、项目管理等。清华大学访问学者(2019-2020)、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7-2018)。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属高校“共同富裕”宣讲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南开管理评论》等期刊匿名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8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获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0余份政策建议报告获得浙江省委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国家级金奖级以及省级学科竞赛一、二等奖十余项。为三峡集团、浪潮集团、榆能集团等大型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
个人主页链接:https://faculty.hdu.edu.cn/glxy/yw/main.htm
■课程团队成员:Jennifer Rudolph
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亚洲历史。伍斯特理工学院China Hub主任,杭州IQP项目中心联合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暨哈佛中国基金会执行主任。
个人主页链接:https://www.wpi.edu/people/faculty/jrudolph
三、课程简介
1、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2014年4月,杭电与美国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WPI)两校签署Interactive Qualifying Project(IQP)项目合作备忘录, 杭州IQP项目中心正式成立。WPI的发起人是Jennifer Rudolph教授,杭电项目负责人是沈运红副教授。2014-2023年两校已经连续合作10年,杭电的课程名称为《国际联合实践》。
2、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本课程重点解决(1)国际交流成本高的问题。(2)真实英语交流缺乏问题。(3)学生深度接触社会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
3、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课程内容主要是中美学生根据赞助商的真实课题和志愿,分成6个混合小组,在中美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团队协作,深入调研与分析讨论,给出解决方案。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导师和实践基地资源,累计有杭电指导教师10多位,WPI指导教师10多位,赞助商导师40多位,在校内外建立了25个教学实践基地,其中校外20个,全部是为本课程开发。2014年-2023年已连续开展十年,形成57份调研报告,得到了赞助商的普遍好评与应用,积累了几千张照片,几十小时视频,为教学科研提供了素材。
4、课程实践内容
本课程是杭电和WPI两校合作开展,每年在校内外提前征集赞助商的6个真实课题,确定研究式、项目式真实实践项目,让中美学生根据兴趣报名,组成若干中美混合小组,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调研,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为赞助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5、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是基于LBC(Language, Business, Culture)三维融合的国际合作PBL育人模式。紧密结合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采用OBE+STEAM教育理念和任务驱动法,以完成赞助商的真实项目为核心,通过中美师生密切协作,实现低成本地跨文化、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一、课程所获荣誉
浙江省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二、负责人及团队
■课程负责人:蔡敏
女,博士(后),副教授,主讲人因工程学/人因与工效学、数字化工厂、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研究方向包括人因与组织工效、数字化工程管理、智能决策等,曾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之星”、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负责两门浙江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国防重点项目,主持承担过多项企业项目,在国际、国内SCI/SSCI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编著书籍5部。
个人主页链接:https://faculty.hdu.edu.cn/glxy/cm/main.htm
■课程团队成员:陶俐言、阮渊鹏、俞国桥(企业)、徐丽华(企业)
三、课程简介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以社会实践为主的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培养环节。该实践课程也是教育部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的共享课程之一。
人因工程,作为一门研究人与其他系统元素相互作用的科学,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人因理论、原则、数据和方法的运用,优化人的福祉和系统的整体性能。这一领域着重于提升人类在各种工作环境中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且应用广泛的学科。《人因工程课程设计》作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人因工程学》配套的专业核心社会实践课程,不仅传授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和解决实际工业工程问题的平台。这门课程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通过“双师企业课堂”模式,将学校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导师丰富的实战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课程采用“五阶四炼”教学法,从基础到提升,再到创新和挑战,逐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炼思维、磨炼技能。课程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机会。在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利用相关实验设备进行人因实验和测试,通过DELMIA等数字仿真平台进行建模仿真和工效学分析,这些实践经历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课程的考核采用全过程多维度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成效。
在教学方法上,《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融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研讨、项目探究、数字仿真与实物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课程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以“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人因工程师的职业理想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中国智造的民族自豪感。
一、课程所获荣誉
浙江省一流课程——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二、负责人及团队
■课程负责人:蔡敏
女,博士(后),副教授,主讲人因工程学/人因与工效学、数字化工厂、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研究方向包括人因与组织工效、数字化工程管理、智能决策等,曾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之星”、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负责两门浙江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国防重点项目,主持承担过多项企业项目,在国际、国内SCI/SSCI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编著书籍5部。
个人主页链接:https://faculty.hdu.edu.cn/glxy/cm/main.htm
■课程团队成员:阮渊鹏、陶俐言
三、课程简介
《人因与工效学课程设计》作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卓越学院经管类实验班的核心社会实践课程,不仅是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平台,更是劳动与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这门课程首批入选省级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人因与工效学,这一科学领域专注于研究人与系统内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安全性与舒适感。《人因与工效学课程设计》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人因与工效学》相辅相成,旨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特别强调劳动育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验人与系统的关系,通过劳动实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培养诚实劳动、勤勉劳动的精神。同时,课程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课程以学-习-践-知-思-行为教学设计主线,将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阶段,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和往届成果库的研习,巩固理论知识,确立职业理想;习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现场工作,体验劳动过程,培养观察和捕捉问题的能力;践阶段,学生在亲身劳作中实践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阶段,学生通过实践深入探究真理,培养科学精神;思阶段,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研究,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行阶段,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付诸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体现了劳动育人和思政育人的特色。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效。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的劳动成果和社会服务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鼓励。其创新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以人为中心的工效学家的职业素养。
一、课程所获荣誉
浙江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二、负责人及团队
■课程负责人:崔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主讲、《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数字化产品管理》、《工厂组织》《先进制造系统》、《技术管理》等专业课程。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多个省部级教学项目,多个校级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项目。作为电子商务教练组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训练营、“互联网+“等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出版著作3部,发表文章20多篇。
个人主页链接:https://faculty.hdu.edu.cn/glxy/cj2/main.htm
三、课程简介
《工业工程综合设计》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必修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2学分,32个课时。
《工业工程综合设计》课程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培养模式,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工科专业角度出发,将实验室理论教学与企业现场教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实践课程传统教学的改革和挑战。《工业工程综合设计》课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着重学生的理解力,加强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实践基地企业,通过接触企业的生产管理,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工业工程专业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开展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实践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工业工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为更好的培养制造新领域、新模式和新境界所需的专业型人才。
《工业工程综合设计》课程的目标以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特点为依托,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需求,以创新性、前瞻性、交叉性、多样
性和引领性等特征,以培养“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四位一体的工程领导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环境,丰富和发展了“新工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目标1: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广泛的工业工程领域知识,熟悉专业的应用领域和专业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具备应对数字化工程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课程目标2:训练与生产相关的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生产中的流程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和作业测定的实践,理解和掌握工业企业技术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
课程目标3: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在工业工程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这些科技技术提升生产系统、物流系统和质量系统等系统集成设计优化能力。
课程目标4:了解本专业业务范围内的先进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工艺过程及工艺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正确认识、理解个人在生产部门中的作用,具有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自觉承担个人的成员责任;具有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
课程目标6:引导学生运用工业工程方法和理论解决社会工业企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